close

旅遊好書推薦#GOODS_NAME#



博客來旅遊好書

道德騷擾心理學:逃脫「都是為你好」的陷阱





道德騷擾心理學:逃脫「都是為你好」的陷阱 評價



網友滿意度:



我的書單裡最多的類別就屬旅遊跟勵志了XD

因為我台中水晶店很喜歡"有啟發的感覺"

還有完成旅遊時滿滿的感動與滿足~

有一本書可以專門指導你想做的類別或事情

其實是真的很方便的!

會讓你有種

"嗯嗯! 我可是無所不能呢!"的感覺~

規劃啊~調整之類的也是從既定的事項慢慢改過來

這也就是我自己逼自己進步的方式噢!

真心覺得可以提供給大家參考(要鞭鞭小力點XD)

像這次很不錯的

道德騷擾心理學:逃脫「都是為你好」的陷阱

就會是我想推薦的書籍噢~

另外附上折價券的頁面~ 提供給有需要的朋友們自取囉

我們下次見~~(揮手)





小鴨 博客來e-coupon傳送門

道德騷擾心理學:逃脫「都是為你好」的陷阱



本週熱銷商品:

商品訊息功能:

商品訊息描述:

開口閉口都是愛

最狡猾的攻擊行為!

令人產生罪惡感、自卑

隱藏在家庭、職場、全社會的操控與虐待


上流家庭的一份子,卻會家暴;

菁英人才罹患憂鬱症;

平凡的學生成為隨機殺人犯;

高階官員自殺……

從小飽受家人的道德騷擾,讓表面上光鮮亮麗的人生,從內部開始崩壞!

難以理解的社會事件背後

藏有道德騷擾的影子!

被隱性霸凌的人會不知不覺地累積憎恨

最後走向絕路

你是否是「隱性的加害者」?

為人父母,卻習於依賴;

向小孩撒嬌的父母;

捉弄個性執拗或體態臃腫的小孩;

完全無法理解孩子的挫折;

一邊控管丈夫的經濟,一邊聲稱丈夫是自由的;

一味斥責犯錯的孩子,以為洩憤就是管教;

以善良風俗為由,強迫他人犧牲;

攻擊自己客戶的律師……

習慣逆來順受,總是自責自卑,迎合別人!

受害者特徵:

軟弱、充滿敵意、莫名不安、常做噩夢、總是不開心、責任感過重、極度渴望愛、太在意他人看法、拼命工作卻仍諸事不順、無法坦然接受真正的善意、不敢說出自己的感受與主張

自認為好人,其實是利用罪惡感操控他人,將之逼入絕境!

加害者特徵:

偏執、幸災樂禍、過度依賴、擅長說漂亮話、擅長雙面手法、脫離現實善於假裝、無視受害者的主體性、具有求死傾向、著迷於權力、利用他人的痛苦來治療自己的心靈創傷

道德騷擾實例:

過度干涉媳婦的婆婆──渴望愛而自我欺騙的加害者

這位婆婆明明專制地折磨著媳婦,卻對外人說「我為全家人鞠躬盡瘁」,宣稱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基於愛,而且不承認媳婦害怕自己,自認為是完美溫柔的婆婆。

這位婆婆是施虐者,透過折磨媳婦來治療自己的心,所以媳婦不在身邊,她就頭痛了。在過度依賴的人際關係裡,這種加害者需要受害者的矛盾是無所不在的。

媳婦的娘家不告訴她媳婦的去處,是因為「自家女兒拒絕跟婆婆見面」,但婆婆聽到這句話卻說:「親家的腦袋有問題。」

施虐的婆婆說「我只是想讓媳婦幸福」,其實是在說「多愛我一點」。但渴望愛的吶喊不被聽見,所以她心懷怨恨,想報復這世界卻不自覺。她雖然屢屢受挫,卻絕對不承認自己的挫敗。媳婦離家能引爆她的怒火,是因為自尊心受挫使她陷入恐慌狀態。

管教過於嚴厲的父母──冠冕堂皇的嚴厲管教是洩憤手段

孩子說了謊,而「平常即做什麼都不開心」的父母生氣地斥責,卻仍壓抑不住煩躁而出手打孩子。這種行為不是在教導小孩不能說謊,而是把誠實視為不可侵犯的美德,藉此霸凌小孩。

父母因為無法實現對自己的期許,內心感到憤怒不悅,因此打罵小孩來紓解煩躁,但這麼做無法解決內心的根本問題,因此他們會持續打罵小孩。

隨機殺人犯是道德騷擾受害者──被狡猾的情緒勒索長期精神虐待,而無處發洩

長期被情緒恐嚇,無法反抗、無法抒發不滿的人,長期下來會累積憎恨、內心扭曲,覺得「為什麼只有我的人生這麼苦」?過度的憎恨讓他們無法向人說明自己的痛苦,也失去社交能力。

憎恨不斷累積到最後,憎恨的對象已非特定人士。此時的憎恨是盲目且不挑對象的,這樣的人壓抑到某種程度即有可能犯下隨機殺人事件。

道德騷擾受害者必須認清:

請正視快樂的意義,重新開始,唯有「自己是快樂的」才有可能讓週遭的人幸福!

道德騷擾指以美德為名、行束縛之實的行為。

道德騷擾的虐待者,會裝成好人,以道德為藉口,無所不用其極地奴役所愛之人。這源自病態的相愛關係,而受虐者以為這種關係是有價值的。施虐者會讓受虐者孤立無援,並把受虐者貶得一無是處,將之逼入必須完全依賴施虐者的地步。

但是道德騷擾施虐者完全不覺得自己在虐待小孩、妻子、老公或他人,也不覺得自己正在操控他人,或是過度偏執。本書提到的道德騷擾與權威騷擾、性騷擾不同,差異之處在於道德騷擾的對象是特定的,而且加害者往往不願放受害者走。

帶著道德面具的父母,把虐待包裝成愛,灌輸孩子「生存充滿厭惡」的觀念,讓孩子覺得活著是一件討厭的事。最終,孩子長大後,心靈不堅強,覺得活著很痛苦、無能為力,而且內心不知不覺累積憎恨,變得憤世嫉俗,成為社會的隱憂。

本書詳盡說明道德騷擾加害者與受害者的心態、反覆舉例,期望能點破道德騷擾的盲點,使受害者改變想法、有勇氣為自己挺身而出,逃脫道德騷擾的陰影。

名人推薦

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? 楊聰財? 推薦

陽光心靈診所醫師? 王紫光? 推薦

商品訊息簡述:

  • 譯者: 許郁文
  • 出版社:世茂

    新功能介紹
  • 出版日期:2016/10/05
  • 語言:繁體中文


道德騷擾心理學:逃脫「都是為你好」的陷阱



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beng17008nj2 的頭像
    beng17008nj2

    聽珊的自由手札

    beng17008nj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